我国此前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依靠廉价的人力成本,但随着近年来国内劳动力人口下滑,人力成本逐渐上升,工业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业上的应用将逐步展开。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相当数量的企业技术实力得到很大提高,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劳动力供应格局也逐步从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由供远大于求转向供求平衡。
作为制造业主力的农民工也从早期的仅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对薪资和工作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改善工人劳动条件,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自然不断增加。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已经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制造业迅速进入机器人时代已成为大势所趋,当前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正悄然替代着广大一线工人。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最新数据,目前全球已部署了100多万台各种工业机器人。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下滑。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2年末,我国15-59岁人口为9372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9。2%,人数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比重较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机器人自动化产业。
在中国,50%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业,其中50%以上为焊接机器人;在发达国家,汽车工业机器人占机器人总保有量的53%以上。据统计,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厂,年产每万辆汽车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为10台以上。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工业机器人必将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中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提升加工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竞争力,这一切都预示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巨大。
受益于需求端(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必然趋势,中国本身也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规模和最大的自动化装备潜在市场)以及供给端(国内机器人自动化装备龙头与外资厂商的差距不断缩小)双重因素的推动,中国在未来5-10年中有望涌现出世界级的机器人自动化厂商。
此外,日本机器人协会预测,到2025年,全球机器人产业的“蛋糕”将达到每年500亿美元的规模,将是现在市场规模的10倍。同时,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到201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年供应量将超过20000台,保有量超13万台。目前中国从事机器人制造的企业多达60多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机器人”受到产业资本的青睐,上市公司正在持续加入这一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