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去年的“倒闭潮”之后,沉寂多时的多晶硅厂商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复产。
多晶硅价格上涨以及中国将对进口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是刺激此轮复产的动力。
知情人士透露,国内规模在3000吨以上的多晶硅厂都曾计划在4月底复产。包括中硅高科、赛维LDK、四川瑞能等多家大型厂商均在谋划复产。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硅高科”)副总经理严大洲表示,中硅高科计划在4月底恢复部分多晶硅产能,目标是6000吨。
中国对产自欧美韩的多晶硅的“双反”调查被认为是国内多晶硅厂商的新机会。国内硅企认为,对进口多晶硅的调查将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困境。
商务部原定的初裁公布日期在4月5日,但临近时却被推迟至6月底。严大洲称,初裁被推迟影响了多晶硅企业的复产计划,部分中小型硅厂不得不再等待两个月。
谋划复产
2012年9月,中硅高科做出一项艰难的决定,那就是全面停产。中硅高科的实际控制人是央企中国冶金科工集团。2012年底,中硅高科的产能达到1.03万吨,仅次于保利协鑫的6.5万吨的年产能。
严大洲表示,停产原因是因为市场价格太低,竞争太不正常。事实上,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统计,在整个2012年,中国90%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
进入到2013年,多晶硅价格开始上涨,这挑动了部分多晶硅企业的神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多晶硅价格已由2012年12月底的11.5万元/吨上涨至2013年3月的14.26万元/吨,涨幅达到24%。
赛维LDK总裁兼CEO佟兴雪表示,多晶硅价格的上涨将会带动下游的价格随着上涨。不久前,赛维LDK制定了一个1200人的招聘计划,被认为是复产的前兆。
另一个挑动多晶硅企业尽快复产的神经的是,中国对产自美国、韩国、欧盟的进口多晶硅“双反”调查将在4月初进行初裁。
数据显示,中国多晶硅平均制造成本要比国外厂商高出近10美元/公斤。但通过征收较高幅度的反倾销、反补贴税率,这个差距将缩小,甚至消失。
这诱使国内上规模的多晶硅企业开始谋划复产。今年3月份以来,中硅高科便开始复产前的准备。严大洲称,公司正在给系统打压,预热计划逐步恢复产能,初始目标是6000吨。
与此同时,四川瑞能、赛维LDK等其他大的多晶硅厂商也纷纷筹划复产。知情人士称,国内年产3000吨规模以上的多晶硅厂原本的计划都是在4月底,5月初复产。
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四川瑞能”)也计划在4月复产。四川瑞能由英国RenesolaLtd(瑞能有限公司)独资设立。
RenesolaLtd是一家在美国纽交所、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AIM版两地成功上市的上市公司,旗下在中国还拥有太阳能下游企业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
接近四川瑞能的人士透露,该公司亦计划在4月复产,若一、二期生产线全部复产有望实现1万吨/年的产能。
暂时停滞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0年底,全国有产量的多晶硅企业有57家,但截至目前仅有三四家依旧在产。
目前,除了中硅高科等少数几家大企业依旧不改当初制定的复产计划外,众多中小型多晶硅厂商均不得不暂时放弃复产计划,再等待两个月。
严大洲称,生产线再次开工需要一个过程,短则半月,长则一个月以上,并且开工之后再次停产的损失会比现在继续停产的损失要大。
迫使中小型企业不得不暂时停滞复产的原因是,原定4月初公布的中国商务部对进口多晶硅“双反”调查的初裁结果被推迟至6月底。
“原计划是4月初有结果,因此我们都准备好开工。若初裁公布了,进口的多晶硅因为税率的原因将会大幅减少,国产的多晶硅就有活路了。”一位中型硅企总经理称。
2012年7月20日,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多晶硅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调查期为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
这项调查促使欧盟、美国及韩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多晶硅。保利协鑫一位高管称,进口的多晶硅价格远远低于中国企业的成本价,导致中国的多晶硅企业根本无法生存。
今年2月份的数据显示,来自韩国、美国和德国的进口多晶硅占中国总进口量的87.5%,进口平均单价分别为19.87美元/公斤、12.57美元/公斤、21.6美元/公斤。而国内多晶硅企业的成本价多在30美元/公斤以上。
不过,中国商务部将初裁日期推迟至6月底,旨在“反制”6月份即将公布的欧盟对中国光伏下游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盟通过初裁的可能性很高,一旦中国下游企业被征收高税率,中国也将正式公布对进口多晶硅的初裁结果。”知情人士称。
严大洲透露,商务部对产自欧盟、美国、韩国的进口多晶硅的调查早已准备就绪,只等合适时机对外公布。
“目前来看,6月份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复产时机,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好一些前期的准备,等着欧盟的初裁结果,等着中国政府的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