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电力改革的观点出来不少。围绕拆分电网的问题,也颇多评论。其实,对于电信、电网、铁路、公路等具有基础网络属性的产业,规模经济理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规律,即某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的增加,可以带来单位成本的下降;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这就是规模优势的体现。
换而言之,一个大的基础网络即使拆分成无数小网络,也依然是自平衡、自运行,除了增加交易费用、安全、备用容量等运行成本之外,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竞争。从规模优势角度看,电网即使拆分了,也无助于形成有效的竞争局面,只会增加成本。
不过,中国还是有“专家”能绕过规模经济理论这个坎儿,果断让它失灵,即“现在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已大大超过了以上的认识”。认识到了什么程度呢?原来是私有化的药方,即无条件开放电网基础设施领域。似乎欧美成熟市场都有了成千上万的供电服务公司,大家在一起竞争得不亦乐乎。
但是,私人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本质,会因开放电力市场而变成“活雷锋”吗?
电力行业属于受政府管理的公用事业,特别是输配电价受到严格管制,赢利空间较小。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私人资本基本不会考虑投资建设前期规划时间长、资金投入大、还本付息时间长的项目,而是短平快的项目,力图最快实现收益。
事实上,发电侧作为竞争性领域,已经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随着改革深化,在自然垄断领域保持国有控股地位,在竞争环节(配电、售电领域)渐次放开,允许其他资本形式参股,充分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吸纳更广泛的投资者,将电力企业变成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电力私有化的前景还是清晰可及的。
私人资本、外资毕竟不是“活雷锋”。类似供电供水这样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普遍服务特点的公用事业,不能放松国家控制的力度。兰州威立雅水价风波就是证明:法国水务巨头威立雅溢价收购兰州水务股份,入主当地水务市场后,尚未提升服务质量,却立马将水价上调0.3元/立方米。事实上,从国家对外资放开城市供排水管网市场之后,全国几乎所有城市共同上演了一场自来水涨价的大合唱。
公用事业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无疑需要政府的监管与控制。作为普通电力用户,我个人感觉目前的电力服务还是不错的,电价也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同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电价相对较低,如目前我国居民电价平均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60%。
而邵秉仁先生认为电力改革停滞根源在于政府。对此,我并不认同。“先立法、后改革”是世界各国公用事业领域改革的基本路径。特别是涉及民生、具有普遍服务的公用事业改革,更是要慎之又慎,否则不但不会促进行业发展,反而带来社会总福利的损失,损害人民的切身利益。
我们应当相信政府的决心与智慧,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电力行业基本规律,走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而不是简单的拆分或私有化。改革,是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也一定会让人民共享。
回到最初的问题,拆分电网、开放市场,不一定就是同业对标、服务质量提升、价格下降。资本不逐利,它就不是资本,而是慈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