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GE在北京的发布会,伊梅尔特在现场推销“工业互联网"概念。
其实类似的概念最近几年也一直有人提起:比如思科的“万物互联”,IBM的“智慧地球”。IT企业起的名字高端又洋气。反观GE,一个“工业互联网”,似乎把自己有什么和自己要干什么捏在一起掏心掏肺地给人看,俨然一个实诚孩子。
伊梅尔特撇清了跟对手IBM、思科和微软的关系,”总会有多种方式来描述新趋势,在北IBM、思科和微软都有愿景,beplay体育注册登录 更强调通信,GE是以资产为出发点,我们是一家服务公司,优势是结合材料和分析带来实在的结果”。
演讲中,他讲了GE未来商业模式的几点疑问,1)虽然跟埃森哲合作,但GE不是软件公司和咨询公司;2)GE未来除了卖设备还会卖服务,但非搭着设备卖服务,而是智能机器的运营和数据服务;3)数据将会成为GE未来的产品.....
如果后两点能实现的话,GE的商业模式将彻底改变。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宏大的愿景,但又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把机器联入网络,并利用产生的数据为企业服务。不同于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来自于对个人行为的监测,工业互联网的数据来自安装在机器上的传感器。机器开动,传感器走起。快了慢了,歪了斜了,一五一十地形成数据,传到云端进行存储、分析与决策。
当然,这可不像阿里浪“猜你喜欢给你推荐”那么具有亲近感。比起“啤酒和尿布”,工业是我们生活中更加隐性却更有决定性的层面。在GE的思维里,通过掌握和分析机器产生的海量数据可以精确地知道每一台机器每一个零件的运转情况,进而通过分析机制对每一台机器每一套设备提供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以图表呈现,可视又简洁。这个过程会使人对机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确操控。
让工业变得个性化!想想看,如果从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消费的源头——“工业”开始进行个性化的改造,它所带来的资源节约和产品丰富性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变革。这将是对存在百年的“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格式化操作”的挑战。“工人”的定义将会得到改变。数据是可云的,服务是可云的,工人也是可云的。
一个电厂的工人,他的工作环境不再是滚滚蒸汽和浓烟混杂的“冰与火之歌”,而是像证券交易所那样依靠显示器和数据说话的地方。旁边坐着的也不再是运输科老王、后勤处刘姐和宣传干事杨小美。而是分管不同电厂运营的同事们(好吧,让我们祈祷届时将会是荧光闪烁的科技范儿,而不是乱糟糟的孟买电话呼叫中心范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