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背后的“陷阱”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20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129
核心提示:

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证明,现行的减排政策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现行的国际气候管理框架亟需调整。

从去年冬天美国的桑迪飓风,到连续四年的云南等西南地区连旱。一系列反常的极端事件频繁发生,让学术界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后果愈加忧虑。与此同时,这些案例警示人们,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不仅有渐进、缓慢的气候演化,更有灾难性极端事件发生频率的增高和灾害损失的增大;更暴露了过去二十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对过度侧重“温室气体减排”(mitigation)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和策略”(adaptation)的研究不足的问题。

作为能源产业,不管是电力系统还是油气和煤炭产业,不再仅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排头兵,也是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行业。

因此,能源行业不仅要继续探索节能减碳的技术进步路径;也要重视能源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研发;更要在投资和布局时,将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纳入思考。

减排努力已成“鸡肋”

由京都议定书界定的现行气候变化管理和谈判框架,一直讲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首要议题,而视应对气候变化为较为次要的话题。这是基于1990年代末,研究界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相对较为缓慢的过程,其负面后果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才会显著呈现。

相应而言,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得不到及早控制,等到负面后果呈现后,削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不仅成本昂贵而且社会损失巨大。因此,当时学界普遍认为,除农业外,在短期内尚无大规模推进和研发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需要,但降低排放却迫在眉睫。

依据此判断,过去十余年,世界各国的政策焦点都集中在到了鼓励beplay规则 发展上。京都议定书签订后,以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等为代表的beplay规则 发电技术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被寄予厚望。相较之下,保证能源系统更好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挑战的相关技术和策略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能源产业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产业,既是现有气候变化框架管制的重点对象,也是技术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由于对减排技术的认知不足,政策设计的失误使减排技术发展速度快、但减排效果不理想。

更为严峻的是,过去十余年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对放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效果极为有限。最新的研究指出,基于过去十余年的国际数据分析,不可调控的beplay规则 ——如太阳能、风电——和传统能源并非替代关系。

相反的,一些证据还显示beplay规则 和传统能源的关系更类似于互补品。即更多的太阳能和风电补贴,激励了更多的传统能源投资而非鼓励储能等清洁技术的发展。这就导致过去十余年的大规模beplay规则 投资,带来的减排效果远远不及预期。而中长期内,这种鼓励beplay规则 却减排效果堪虞的局面也难以得到改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的后果已经越来越明显的呈现,气候变化后果呈现的速度远远快于人们早期的预计。从去年印度因为雨季的异常高温和干旱,造成电力供求出现了巨大不平衡,最后导致大面积停电;到美国桑迪飓风冬天袭击高纬度的纽约等地区,造成数十万居民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停电的严峻后果;再到中国西南四年降水时空分布高度不均,造成对水力发电的挑战。

这些都显示,能源系统不仅需要减排,更迫切的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策略框架。现行的国际气候管理框架亟需调整;而中国作为有大面积气候变化脆弱地区的过渡,更需及早的重视能源系统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以及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应对之道

由于能源系统不同行业特点各异,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行业的可能影响是有差异的。但是,总结起来,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能源系统带来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类:

首先,极端天候(如突发性强降水)频发对能源基础设施(如输配电设备)和系统安全的威胁。

其次,气温反常频发造成的能源消费总量、地理和时间分布的异常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基础设施(如输电线)的损害。

再次,反常气候频发造成的能源生产和供给能力下降(如干旱频发导致水电发电能力下降、水资源稀缺导致的火电紧张和石化用水不足等)。

这些影响不仅仅会让各个能源行业面临更高的事故风险,还会造成能源系统、水资源供应系统和全社会能源、水资源消费之间的混乱。

面对这些可能的挑战,需要政策制定者设计完整和合理的政策,将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对电网稳定和安全性的影响、气温异常对需求的影响和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预测误差长尾等问题纳入对能源布局、技术选择和政策框架设计中。

具体来说,政策制定者应加大对能源系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将目前的着重强调鼓励beplay规则 等缓减气候变化技术的政策体系,转变为缓减和应对技术并重的政策体系。

例如,应当对不同地区输配电设备和系统在极端天候事件中的稳定性进行摸底和分析;对暴雨、暴雪和大风发生频率升高后,电网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设计进行研究;设计补贴,鼓励降低地下输电、分布式应急供电体系等提升电网应急能力的相关技术成本等。

除了新技术鼓励政策上的调整,对未来能源系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选择,也应纳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考量。在推进相关改革进程时,不仅要考虑到更加有利于beplay规则 的利用,还要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战略布局问题。

例如,在权衡大电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