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经销商帮你卖划算,还是你自己卖更划算?你自己一年卖500万元,你拿60%的利润,得利300万元;100个经销商一年帮你卖1个亿,你拿10%的利润,得利1000万元,你选哪个?
先出一道题:A商场能够让70%的商户盈利,B商场却只能让不到10%的商户盈利,哪个先进?
前者是传统商场,后者是淘宝。但是,前者被千夫所指,后者被认为是先进生产力。
消灭渠道商业梦想
不是聪明而是愚蠢
长期以来,传统渠道包括传统商场,都是被电商革命的对象,尤其是淘宝系的理论中,渠道是成本,传统渠道层级太多,成本太高,所以导致价格太高,是应该被砍掉的。去年年底,马云更是豪言壮语,电商一定会取代传统渠道。
必须承认,马云的“渠道成本论”的确抓住了传统品牌的痛处。多年以来,无论是国美、苏宁,还是王府井等百货商场,渠道成本都占到二、三成。传统渠道让品牌商既爱又恨,马云新商业文明的立脚点就是建立在传统品牌商的痛点上。
有电商专家评论说,每当微博上有关于马云的言论出现,其信徒无不是深以为然,转发并告诫自己要好好学习领悟,做不到是自己无能。这像极了文革时期红卫兵拿着毛语录聚在一起学习的样子。
回到开头提出的命题,传统渠道之所以让你恨,是因为对你的盘剥太多,但是他让你赚钱了或者让你得到了价值,他才敢盘剥你;淘宝没有让大多数人赚到钱,但是给了大多数人一个梦想,一个想入非非的梦想,所以它才会被认为先进。
人性总是这样,我让你赚钱了,然后“盘剥”你,你就会恨;但是,我给了你梦想,哪怕没有让你赚钱,你仍会感激。
直到现在,很多从事互联网的人仍然“顽固”地认定,渠道是应该被消灭的环节。“渠道该死论”的阴魂是其所谓伟大商业梦想的灵魂支柱,很多传统品牌商虽然名义上大力招商、场面上强调共赢,其实很大一部分品牌商内心真正的盘算是将来只要有机会,一定踢开渠道,直接面对消费者,砍除渠道费用,自己就能获得更高的利益。
可是,你当真以为这辈子能够实现这个“伟大”的商业梦想吗?
渠道不仅仅是成本
更是资源和引领者
真正优秀的营销高手都明白一个道理,宁肯让10个渠道商每家销量1000万元,也不要1家销量1个亿。
做电商总以为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去掉渠道环节节约成本。这种看法太傻:100个经销商帮你卖划算,还是你自己卖更划算?你自己一年卖500万元,你拿60%的利润,得利300万元;100个经销商一年帮你卖1个亿,你拿10%的利润,得利1000万元,你选哪个?
你可以不用在意这个数据,但直销与分销的利益计算模型基本如此。何况,100家店铺给你带来的曝光频次跟一家能一样吗?
所以柔性生产,就像“韧带一样”,永远都是规模生产的补充。
渠道还有市场培育价值,融资平台价值,物流仓储价值,100家渠道商能撬动的资源和影响力,是品牌商一家远远不能比的。说得再深一点,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利用了这些渠道,你还睡得安稳吗?
做商业,一定不能太“独”!
叶茂中在《渠道为王》的文章中说道,渗透战略是渠道重要性的内核,且不要说今天国内市场纵深莫测,即便真的有一天国内的市场层级不再细分到五六线,哪怕只有三线,反而更需要依赖渠道。当然,渠道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渗透得越深越好。
其实,马云等人的渠道成本论对渠道的理解也是一样不负责任。
渠道策略,就是解决销售者愿意积极替我们卖的问题,解决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销售者的资源的问题。
如果只有消费者愿意向你买,没有销售者替你卖,消费者又去哪里买呢?
晨光文具的“晨光伙伴金字塔”计划,就是一个渠道战略的典型成功案例。
他整合了直销模式和快销品流通模式,以“层层负责,层层贡献”的“伙伴天下晨光系”为理念,用48人的销售队伍,实现13亿元人民币销售目标(2007年数据),而且深度分销到村村寨寨的三、四级市场。
这48个人,整合超过4000人的经销商队伍,而这些经销商都是只做晨光的专销商,直接管理超过35000家晨光样板店,辐射数十万销售终端。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成就。而这个成就又是被价格体系逼出来的,因为制笔业的制造商毛利只有20%。
渠道问题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政治体制”问题,因为它涉及愿景的追随和信赖,利益结构的设计和分配,严格的管理和奖惩,对营销组织的动员和控制。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能不断满足渠道商日益增长的发财和发展的需要,并成为引领者,这才是渠道战略的本质。
那些认为渠道“该死”的人,为什么不想一想,难不成为了政令通达,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