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光伏融资难 谁之过?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20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117
核心提示:

编者按:中国光伏产业前不久确立了35GW的装机目标,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的预测,从2014年至2020年,中国光伏需求量每年会达到10-15GW,所需要的投资资金为1000~1500亿元人民币。光伏政策由事前补贴改为度电补贴后,庞大的资金来源需要企业自己垫付,负债率本就较高的企业纷纷呼吁国家解决电站融资问题。融资难,如何解决,又是谁造成的?笔者愿与行业同仁共同来探讨一下。

融资难本质是回报无保障

融资难的背后是风险高,是投资回报率无法保障。或者换个角度看,对资本而言,投资光伏电站到底能不能赚到钱,如果能,巨大的民间资本和银行都会蜂拥而入,何来融资不易之说。中国政府即将陆续出台的光伏补贴政策缺乏实践调研,投资回报率理论上可达到8%~12%,实际上企业“不买账”,因为企业和资本关心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所以企业不是没钱建,而是敢不敢建的问题。那么,除了关注补贴政策外,投资者还有哪些顾忌?

回报问题。度电补贴比“金太阳”事前补贴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回收期明显变长。“金太阳”是中国光伏最早制定的刺激政策,补贴额度高,装机数量小,意在促进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总的装机量也不过4GW。如今中国光伏已经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年度装机规模会超过10GW,在补贴力度方面势必下调很多。光伏发电成本自2012年中旬国家出台上网电价以来下降幅度已经很小,但大型地面电站度电补贴价格从1.15元下降到1元,再到今年可能变为0.85~1元,下降幅度远超过成本变化情况。实际上,在中级阶段光伏行业已经进入了要规模无效益的尴尬时期,这正是政策难以制定的根源。

以分布式电站为例,0.42元/千瓦时的补贴标准并不能称得上十分理想。对企业来说,以这个价格计算,装机的回收成本将在12年左右。如果再考虑到高昂的融资成本、限电风险及意外事故等因素,企业回收期会更长。

基于上述考虑,国家鼓励在工商业密集地区建立分布式光伏系统,绝大部分地区商业用电价格约为0.8元/千瓦时~1.1元/千瓦时,采用“自发自用”模式投资者收益明显高于其他方式。但这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即用电问题和选址问题。

用电问题。分布式项目自发自用其实是变相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光伏电量卖给企业比卖给电网划算,但卖给电网却比卖给企业有保障。“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属于高风险、高收益范畴,无法保证用电客户在25年的周期内保持稳定的电量需求,也就无法计算电站所发电量有多少卖给企业,有多少卖给电网。投资回报率是个谜,银行和资本自然对此望而止步。与高额回报相比,资本更关注投资风险,自发自用之余,多余部分上网只能得到脱硫标杆电价,约为0.4元/千瓦时,回报率被大大拉低。

而且,资本卖电给企业就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可能会面临着一系列的资金或者是债务、帐款方面的问题。部分客户缺乏诚信,就会产生支付风险。与此同时,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法律、金融环境还不健全,项目风险来源于客户,有许多是投资者所预想不到或不能控制的。考虑到上述风险,甚至有企业认为,分布式光伏发展的远景方向还是“上网”,因此他们更关注上网电价的相关政策。

选址问题。中国补贴模式主要鼓励自发自用,在上网部分给予统一的0.42元/千瓦时的补贴,这就意味着电价越高投资回报越划算。目前,工商业用电电价约为0.8-1.2元/度,大工业用电电价在0.6-0.8元/度,公共事业单位用电电价在0.5-0.6元/度,政府建筑、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单位、农业用电和居民用电仅为0.5元/度左右。在用户用电电价之上给予固定额度补贴,光伏度电收益直接受用户用电电价水平的影响,因此项目选址问题了成为了投资成败的关键,只有电价高的工商业建筑(>0.8元/度)才能够赢利。

实际上,真正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地点非常少,这也再次表明国家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会在短期内有效。长期看,分布式发电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怎么推广到千家万户,选址不应该成为企业头疼的问题。现在部分企业申报的分布式发电项目还是仰仗地方补贴,地方政府在国家补贴基础至少再给予度电0.2元以上的额外补贴,以此才能冲抵风险。同时,项目选址难,只会使得部分公关能力强的企业受益,根本无法激活整个资本市场。

总之,中国光伏产业还没有形成各方受益的商业模式,资本不愿冒险建设,也就无从谈融资难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光伏产业还处于政策扶持的初始阶段,即首先要明确细则,摸索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推广方式。中国发展光伏难度上远大于发达国家,从经济水平、房屋结构、电价幅度、民众意识、电网情况等各个角度看,中国比不上欧洲,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发展初期沿用欧洲模式。而且,中国电力价格与粮油米面一样属于政府严格调控范畴,不存在市场化一说,很难通过传统电力价格的上涨来提升光伏发电的竞争力。以德国为例,德国居民用电价格较高,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政府只要对光伏发电上网电量给予适当补贴就可带动市场繁荣。反观中国,中国政府还需要对自发自用部分给予高额补贴,这种先天性的劣势加大了光伏发电的普及难度。中国还需在光伏发展模式方面做探索,目标与现实差距甚远。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融资问题也需提上日程,只有政策而没有资本的力量,恐怕什么事也干不成。

光伏融资需借鉴西方模式

正如前面所言,中国发展光伏产业面临的困难远超过欧洲、美国及日本等成熟光伏市场,这更需要政府制定完善政策,以小博大,用融资优惠措施带动资本积极性。只有强大的资本市场进入光伏领域,才能开拓更多模式,撬开民用光伏市场。笔者甚至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对光伏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决定中国光伏市场的规模,因为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都逼近极限,普通民众又不愿接受初始投资较高的新事物。政策对民众安装光伏给予适当补贴,再加上资本市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中国光伏或许能真正迎来爆发。

租赁模式就是资本市场对光伏应用模式的创新,很多国家的居民只要填写一张申请表格,就会有人上门给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