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争论最热烈的能源话题,莫过于“页岩气革命”。而随着隆冬来临,对这场“革命”的关注热度也在降温。激烈的“唱多派”声音有些嘶哑了,“务实派”的冷静思考开始占上风。
这种转变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味道。最早鼓吹“页岩气革命”的美国陆续传来利空的消息。虽然近年来页岩气开发的声势不小,可参与进去的开采商收益却持续恶化。美国天然气巨头XTO Energy的CEO对外透露,“我们如今亏得裤子都没了,页岩气生意根本不赚钱,所有人都在亏钱。”据报道,一些大牌能源公司都在下调来年页岩气产量计划。
有统计称,2012年美国境内的挖掘机数量下降至422台,比一年前下降48%,创下20年来降幅最大的纪录。工程机械使用数量的增减趋势,经常被用来衡量该地区基础工业项目(比如矿业、房地产等)的开工热度。
一直站在旁侧静观其变的俄罗斯开始冷嘲热讽。俄罗斯科学院一位专家说,即便美国页岩气已经规模化开采,其成本相比传统的常规天然气还是偏高,而这种资源不适合远距离运输,采气区资源消耗过快,再加上生态破坏等难题,都将使得这场“革命”越发显得虚幻。
由于担心地质灾害,美国纽约州和特拉华盆地已叫停了该地区的页岩气项目。《金融时报》警告,页岩气开发使得美国再度兴起“廉价化石燃料之风”,但短期或中期的经济收益却可能使该国陷入长期依赖化石能源的“陷阱”。
所谓页岩气,就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它与煤层气、致密砂岩气一起,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三大品种。美国从19世纪就开发过商用页岩气矿井,不过直到21世纪,其开采技术才日渐成熟。2006年之后,国际能源市场经历了一轮“大牛市”,这使得页岩气开采变得有利可图。
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倡导美国“能源独立”战略,要大幅度降低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从杯盘狼藉的华尔街流出来的资金,发现了页岩气这个“富矿”。一时间,各种投机资金扮上beplay规则 的“新娘妆”,成群结队要下嫁页岩气这个几乎被遗忘的“穷小子”。
20世纪80年代因下注页岩气开发而破产的美国房地产商乔治·米歇尔也被请了出来。美国一家能源协会授予这位90多岁的老人“终身成就奖”。
事实上,米歇尔用于页岩气开发的水平钻井技术和分段水力压裂技术,算不上什么“技术革命”,它只是在长期钻井经验中积累下来的一套相对成熟的钻探工艺,证明了只要投入足够多的资金,“从石头里榨出的血”也有可能相当廉价。
页岩气开采的确使美国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变。页岩气在美国天然气产量的比重从1996年的1.6%猛增至2010年的约23%,并使美国在2009年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和资源国。据预测,美国有可能在2021年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
但这场美国“革命”是否能在世界其他地区复制,还存在很大疑问。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的报告显示,页岩气在全球范围开发还有众多障碍:首先,地质条件的极大差异页岩气开采受阻;其次,页岩气在使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而它必须使用的化学品可能对蓄水层造成污染;第三,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低迷会打击企业的投资热情;第四,在北美以外市场,普遍缺乏足够的储存、液化和传输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基础设施,这将大大限制市场开发进程。
在这些难题待解的情况下,如果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开始进入“挤泡沫”阶段,其他国家的情况恐怕就更不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