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工业经济运行缓中趋稳,通信业发展势头良好”,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尽管当前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不确定复杂因素,但“今年工业仍有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工业增长内涵出现新变化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工业稳则经济稳。对2012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特征,朱宏任用三句话进行了描述:一是影响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程度比预期要深。二是压力大。经济下行压力比预期要大。三是见转折。积极因素正在集聚、经济运行已呈现缓中见稳迹象。
尽管数据表明,2012年工业经济增长略低于预期目标,但工业经济运行仍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一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列入2012年淘汰落后产能名单的2761户企业落后产能基本关停,汽车、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取得积极进展。二是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2.2个百分点。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高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等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百项技术创新工程确定的94项产业关键领域共性技术研发进展顺利,全年制修订1532项行业标准,组织了全国首届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四是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度降度,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继续提高。可以说,10%的工业增长来之不易,其内涵有了新变化,支撑了GDP7.8%的增长。
朱宏任分析指出,工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潜在增长率放缓,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我国工业预期增长目标适度回调,重在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引导到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上来。为此,今年工信部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稳”主要体现在主要指标增速上,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产需衔接基本稳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进”主要体现在运行质量和整体素质上,产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突破,绿色循环发展有新成效,国际竞争能力有新提高。
控增量调存量应对产能过剩
据了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在一些行业非常突出,尤其是在一些规模经济的行业,如钢铁行业等,高产能、高库存、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问题格外明显。
对此,朱宏任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作用。但是,如果产能过剩超出正常的范围,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就可能造成无序竞争、破坏市场秩序,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他表示,要先从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入手,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个部分来看供大于求的影响。
首先是国际市场。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2012年我国工业生产对出口的依存度自2007年的40%左右下降到了2012年的25%左右。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全国外贸出口增速大幅度回落,对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国内市场,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工业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出现了持续回落,在经济快速增长期间,形成的生产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加剧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
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并非完全是市场因素所导致,还与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
朱宏任指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工信部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以及“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总思路,以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作为突破口,通过“控制增量与调减存量相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与完善政策措施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尽早取得实效。
加强污染防治促进循环发展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多地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造成空气质量严重污染,其影响范围之广、持续范围之长、浓度水平之高,为近年来所罕见。
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媒体提出的“如何看待工业排放和空气污染,有什么措施来降低空气污染的指数”的问题,朱宏任回应,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业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此次污染现象再次敲响了警钟,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朱宏任指出,2013年,在推动大气污染的防治方面,从工业领域和节能减排方面,工信部将着力推动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快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切实采取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快重点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二,提高重点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两高”行业在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准入公告管理制度,执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准入标准,尤其发挥高能耗行业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超前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标准作用,严把项目能耗排放的准入关。
第三,提升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