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后集团内部的调整是汉能面临的首要难题。汉能若能很好地驾驭MiaSolé,将成为其海外扩张的关键一步,所获得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也将可能成为汉能与光伏巨头叫板的一把“利器”。
在全球光伏产业深陷“寒冬”之际,中国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却逆势而动,执意收购美国薄膜太阳能企业,此举一度引发业界疑虑。
近日,汉能正式宣布已完成对美国薄膜太阳能企业MiaSolé的收购,并百分之百控股该企业。汉能也因此获得全球薄膜太阳能转化率最高的铜铟镓硒技术(CIGS),实现对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赶超。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对于汉能来说,接下来的难题便是如何将现有技术路线进行有效整合,并加快CIGS的国产化,从而降低成本形成产量。
技术整合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MiaSolé是全球领先的CIGS薄膜太阳能组件制造商,在10年的发展中得到投资者逾5.5亿美元的投资,市值超过20亿美元。
中投顾问beplay规则 行业研究员萧函对记者称,在全球光伏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汉能逆势扩张收购MiaSolé的做法乍看起来不可理解,但实际上其涉足薄膜太阳能技术却可谓是明智之举。
据了解,光伏发电技术分为晶硅电池和太阳能薄膜。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记者称,我国晶体硅在生产工艺及成本控制上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每年有95%的出口,然而薄膜太阳能技术却十分落后。
对于以水力发电起家的汉能来说,其薄膜电池路线仍是以硅基薄膜电池为主,并非薄膜电池。前者的缺点在于转化效率低、寿命短。CIGS薄膜太阳电池则具有光电转换率高、成本低、光谱响应范围宽等诸多优点,是一种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太阳电池。
为进一步寻找更高效的技术,汉能历时一年半,组织专家筛选了欧美、日本等总共700多家企业,选定技术领先的公司,进行全球技术整合。
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此次汉能是以十分优惠的价格完成对MiaSolé的收购,并获得全球最高的薄膜太阳能转化技术。
在将MiaSolé纳入囊中后,汉能薄膜光伏组件量产转化率达15.5%,预计在2014年,其转化率还将提高至17%以上,并在两年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每瓦0.5美元。
目前,汉能已经拥有非晶硅—锗、非晶硅—纳米硅、铜铟镓硒等7条全球领先的薄膜技术路线,截至2012年底,汉能在国内初步完成了300万千瓦的产能布局。
风险犹存
李河君表示,此次并购已经获得中国和美国监管部门的审批。并购完成后,汉能承诺将保留MiaSolé现有管理团队不变。
不过,在萧函看来,并购工作相对容易,但并购之后集团内部的调整却是汉能面临的首要难题。
“跨国企业在管理理念、技术研发、产销渠道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如何将集团内部的业务、人员、技术作优化调整将是汉能管理层今后的工作重点。”萧函对记者说。
他认为,汉能高层应当积极与美国MiaSolé管理层沟通交流,加强双方的互信、互利,将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纳入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以期收到良好效果。
而对于此次汉能所看好的CIGS技术,迈哲华(上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总监曹寅却表示,未来CIGS到底能否成为主流技术还很难说。
曹寅表示,CIGS电池是采取镀膜的方式,其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将铜、铟、镓、硒四种元素层层镀在底板上,而且厚度只有几十纳米,对膜的厚度、元素之间的距离,要求都非常严格。因此,CIGS本身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技术,国际上能将其做好的非常少。
除此之外,由于多晶硅价格暴跌,晶硅产品的成本大幅下降,这使得薄膜产品原本具有的成本优势丧失。因此,衡量光伏产品的竞争力指标——发电成本也成为另一大障碍。
“多晶硅、单晶硅等都是朝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从这两年各种类型的市场占有率来看,薄膜太阳能电池占有率是下降的。”孟宪淦也告诉记者,在当前的价格下,薄膜产品的成本与晶硅产品相差无几,因而很难与晶硅产品抗衡。
孟宪淦表示,日本曾做过一个光伏发展路线图。他们预计,到2035年晶体硅与薄膜电池的成本将降低到相同的水平,约为40~50日元,即人民币3~4元,双方的转化效率也不相上下。
对于汉能来说,在技术整合的同时,如何尽快降低生产成本是其首要任务。孟宪淦对此表示,汉能应该以技术为核心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以此降低成本,否则两年之后现有技术可能又将落后。
值得效仿
虽然薄膜太阳能技术因研发成本高、技术精密、商业化运作模式尚未开启等劣势使诸多企业望而却步,但其未来前景仍然非常乐观。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汉能若能很好地驾驭MiaSolé,将成为其海外扩张的关键一步,所获得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也将可能成为汉能与光伏巨头叫板的一把“利器”。
在萧函看来,汉能凭借此次收购实力大增,在光伏技术研发、光伏组件生产等领域优势将更加明显,其快速成长或对国内光伏行业整体格局造成很大冲击。
他同时表示,汉能的跨国收购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其追求技术研发、逆势扩张的魄力会感染国内其他光伏企业,有利于缓解目前光伏行业“人人自危”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