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投集团创新引领战略前行
2012年11月28日,央视新闻频道一则题为“上海:新技术除尘,火电企业环保发电”的消息引起人们关注。中电投上海电力外高桥发电厂通过对烟尘治理设备的技术升级与改造,使火电厂烟气内粉尘的浓度,直接降到国家最新标准每立方米20毫克以下。报道还援引对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的同期采访内容:“除了对厂烟气内粉尘的浓度进行治理外,我们还在上海开展PM2.5细微颗粒治理技术改造试点,并且已经取得成功,PM2.5颗粒烟尘排放量下降了30%,达到了10.9%。”作为中电投集团控股子公司,上海电力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践,为发电企业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成长之路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在探索的背后,显现出的是一个国有大型能源企业的创新情怀。
近年来,中电投集团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部署要求,以建设国际一流综合能源集团为目标,依托创新驱动,大力发展beplay规则 、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产业,有效提升了整体装备和技术水平,促进了战略转型与经营增效。
创新引领战略前行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凸显,未来国内能源供应提升潜力较为有限,保障能源供应的压力巨大。在此环境下,能源企业最现实和可能的途径就是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陆启洲对于能源企业核心战略有着独到的见解。
几年来,围绕电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电投集团加大清洁煤发电和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核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积极培育以beplay规则 为核心的产品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
——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近2400万千瓦,比重占总装机的30.95%。
——大容量高参数煤电机组相继投产,煤电平均单机容量提高至29.94万千瓦,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容量占到83.6%。
——供电煤耗三年累计降低近25.2克每千瓦时,相当于节约665万吨标准煤。脱硫装置投运率完成98.84%。
目前,围绕结构调整需求,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实施。蒙东循环经济863项目、干法脱硫、褐煤提质、空冷集成优化等科技项目进展顺利。煤制天然气、IGCC等重大关键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
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电投集团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实现了自主生产制造太阳能发电、电站节能环保等装备,项目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012年12月30日,黄河水电格尔木光伏电站二期100兆瓦工程实现并网发电。至此,中电投集团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近600兆瓦,牢牢占据国内第一大光伏发电企业地位。
在业界看来,支持中电投集团太阳能发电项目快速发展的并不完全是资源和资金,而是打通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保证设备供应,降低发展成本,有效提高太阳能发电项目经济性所带来的集成优势。
2011年7月,中电投西宁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投产;2010年3月,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一期项目开工建设。
与国内众多生产企业不同,中电投集团在进军多晶硅进程中,直接瞄准了许多企业不敢尝试的电子级多晶硅。四年的努力,硬是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真正意义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生产的电子级多晶硅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随着年产1250吨多晶硅生产线和2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和50兆瓦组件项目陆续投产,中电投集团在光伏发电领域走出了一条集设计、制造、建设、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道路,实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
几年来,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不断在企业推广应用,让企业在见到实实在在效益的同时,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电投远达环保公司采用自主技术开发的年捕集1万吨液态二氧化碳的工业装置在重庆合川电厂投运,产品纯度达99.5%以上,与国外同等规模相比,投资降低40~50%;公伯峡水电工程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混凝土挤压式边墙技术,首次在百米级水头和每秒千立方米泄量级工程中应用了竖井式水平旋流消能技术,比常规方案节省投资5000多万元;露天煤业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开展霍林河一号露天矿开采工艺优化,实现了产量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年节约资金3472万元;田集电厂600兆瓦超临界机组锅炉整体性能优化科研项目,让锅炉效率平均提升1.3个百分点,风机电耗下降近8%,两台锅炉节能效益超过1900万元……
以创新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中电投集团将着眼于突破一批能源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辐射带动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切实发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作用。”陆启洲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中电投集团累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90项,其中“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发应用”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环保、电解铝、水电等专业领域,中电投集团拥有着授权专*35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