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弃风限电史无前例 风电业三角债愈演愈烈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19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101
核心提示:

尽管并网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光环”足够耀眼,但却不敌前所未有的“弃风”量更让人揪心。

2012年我国风电限电超过200亿度,比2011年增加了近一倍。

大规模的限电,使得风电开发商的收入严重缩水。

而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开发商的窘境直接传递至整机设备制造商、部件供应商乃至原材料生产商———风电产业的“三角债”危机,也愈演愈烈了。

弃风限电翻番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初步统计,2012年我国风电限电超过200亿度,相当于损失了100亿元———而这一数字比2011年增加了近一倍。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风电弃风比例超过12%,而风电企业因为限电弃风损失达50亿元以上,约占风电行业盈利水平的50%。

“2011年,‘三北’地区的风电场平均弃风率达16%,我们很难保证一个风电场能够在弃风16%的情况下还有盈利的空间。”龙源电力总工程师杨校生向记者坦承。

而到了2012年,这一问题更加“严重”,也越发“麻烦”了。

在2013年“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透露说,2012年该公司的限电比重达到13.8%,限电电量为28亿千瓦时,也就是说,因为限电损失了14亿元的净利润。

作为电网的调峰手段,在谢长军看来,风电的限电量保持在5%以内是合理范围,但达到13.8%就不正常了。但据他估计,这一数据恰恰就是去年全国的平均水平。

谢长军的判断在另一风电开发商那里也得到了验证。

“因为限电比较严重,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严峻。”中国大唐集团beplay规则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永生抱怨说,2012年该公司在限电和CDM上总共减少了15亿元的净利润。

“现在,围绕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问题已经从最开始的设备制造转移到风电并网的矛盾上。”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高虎告诉记者,“我认为,包括2013年在内的未来三年,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于风电并网。”

三角债愈演愈烈

“弃风问题使得度电成本增加,并吃掉了所有技术改革的成果,开发商的盈利缩水,从而也引发了行业的‘三角债’。”对此,杨校生直言不讳。

在他看来,2013年,我国风电行业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来自于“弃风限电”,另一个则来自于行业“三角债”所引发的风电设备制造商现金流紧张。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的风电行业已陷入了恶性循环,即国家拖欠开发商、开发商拖欠制造商、制造商拖欠部件商的怪圈。来自电力市场、输配电系统等下游的压力已经迅速传递到整个产业链。

据风机制造商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海波透露,该公司去年三季度的应收账款达100多亿元,“欠款对公司影响很大”。

作为一个部件供应商,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金也颇有发言权。

他告诉记者说,去年公司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应收账款太大。“在三角债上,我们可能处在最倒霉的一个位置上。”

“政府欠了开发商的钱,开发商不给主机商钱,主机商又不给叶片商钱。我们用的还是比较好的原材料,而好的原材料是不能欠钱的。这样,我们就不能不从银行贷款给人家钱,所以我们是两头‘欠’,别人欠了我们的,我们还不能欠别人的———我们是最困难的。”他抱怨说。

“这样下去大家都得被拖垮了。”谢长军坦言,“能不能从头开始做起,也就是建立一个有序的市场?”

对此,业内人士强调说,产业链资金拖欠的三角债,是行业在2013年要突出解决的一个问题。

“但光凭风电企业的一己之力,难以冲破全产业链‘冻结’的局面,因此,行业需要一个推手,即政府。”风能专委会理事长贺德馨告诉记者说,希望随着政府补贴资金的逐步到位,可以部分增强开发商的造血机能,进而盘活上游设备制造企业,也希望随着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减少弃风限电。

度电成本渐成核心指标

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后,2012年我国的风电行业开始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上游产能过剩、下游需求疲软、并网消纳困难、弃风限电严重、产业链资金压力加剧、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等。

在全行业面临亏损风险,发展增速开始放缓的情况下,风电度电成本在业内的关注度逐渐上升。

日前的斯维奇度电成本调查结果显示:跟以往只关注风电的千瓦造价不同,目前,度电成本越来越受到风电开发商、投资者和风场运营商的青睐。

“在欧洲,度电成本是开发商做决策时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当下这一因素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对中国的开发商而言,度电成本已经成为他们选择风机设备和系统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斯维奇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基宁表示。

而度电成本作为风电场建设的考量指标,能更加直接地衡量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