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滨海新区的董强,是我市首位向电力公司提出“自发电”并网和“卖电”业务申请的个人。昨日上午,董强筹谋已久的分布式电源系统,终于在自家的屋顶上开始建设。未来,这座屋顶上的小“电站”在为董强家提供清洁电能的同时,多余电量还将上网卖给电力公司。
董强带头邻居跟进
昨日上午,记者在董强居住的联排别墅屋顶上看到,风机、太阳能板、逆变器等组建分布式电源系统的核心部件,正陆续被吊运到屋顶。据悉,董强计划组建的分布式电源系统,包括一套3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和一套同等规模的光伏发电系统。其中,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量在自用之外,多余部分将卖给电网;风力发电系统产生的电量,则完全卖给电网。董强介绍,整个系统的吊运、安装、调试将在一周内完成,之后将由滨海供电分公司负责并网方面的工作。据悉,整套系统的投资在6.5万元左右,每天发电将在16-18度之间。董强预计,投资回收期为12年左右。
在董强的带动下,他的左右邻居也向滨海供电分公司申请了“自发电”并网业务,将各自安装3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日前,他们均已收到滨海供电分公司批复。昨日,这两位市民家的光伏发电系统也一同启动建设。负责工程建设的天津红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的张崇梅告诉记者,随着分布式电源并网支持政策的出台,以及媒体的相关报道,近期关注相关领域的单位和个人迅速增加。已经有近10个单位和个人就建设分布式电源向他们进行了咨询。
成本高收益慢投资须慎重
作为“尝鲜者”,董强提醒有建设分布式电源系统意向的单位和个人,应该慎重考虑。“现在施行的是阶梯电价,月用电量在220度内,电价较低,如果家庭用电量在220度以内,‘自发电’相对成本较高,在没有出台发电补贴政策之前,投资回收期会延长。系统的建设环境不同,成本也不同,综合考虑,如果能够把成本控制在1万元/千瓦以内,现在便可以考虑投资,如考虑今后有发电补贴政策,投资回收期基本可以控制在10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