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近180年的时间里,人类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工业革命,这些在社会各个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无一例外为我们揭示出科技在革命演变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近年来,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法俨然已经成为时下世界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只不过,目前由于所掌握的资料差异以及研究的切入点不同,有关新工业革命在未来的面貌甚至是出现的时间,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但这却也各种研究者提供抒发己见的余地。
《新工业革命》的作者彼得·马什,现为英国《金融时报》新闻记者,主要报道制造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2012年,他就曾荣获英国制造业类“年度商业记者奖”。丰富的报道经验,使得作者对于目前制造业的发展及未来的演进都十分清晰。颇为难得的是,作者不但能够熟稔地对整个发生在人类历史当中的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衰做出总结,而且还通过对数据及案例分析,客观地为我们展望未来时代有关新工业革命演进的种种迹象。
关于未来制造业的构想,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早在其新书《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谈到,那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beplay规则 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的到来。他甚至还预言,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传统的、集中式的生产经营将逐渐被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散、扁平的生产经营方式取代,这将从根本上重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尽管在这一过程当中,两名作者所论述的内容及观点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把定制化、个性化视为新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
事实上,彼得·马什并不像杰里米·里夫金那样是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对整个制造业的未来做出一个展望。他似乎更善于从一桩再普通不过的现实企业的案例当中寻求突破口,并试图从中挖掘出有关制造业演进过程中的蛛丝马迹。依照彼得·马什的划分思路,人类的制造业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少量定制;第二阶段是少量标准化阶段;第三个阶段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第四阶段大批量定制化;第五个阶段是个性化量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恰好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对于今后各阶段的展望,作者用他颇具先验性地洞察力为我们预言,定制化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流,价值链将制造业进行分割,新的利基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少量定制”到“大批量定制”再到“个性化量产”这一循环过程,虽然表面看来是从同质化竞争到逆同质化竞争所产生的迂回过程,但实质上反映出的却是数字化这一过程当中,传统制造业的规模化和多元化并行不悖的现状,而这恰恰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根据作者的理解,“可持续制造业”的理念变得更加重要,制造业的关键生产地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新的工业革命已经爆发。
在作者看来,与前几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有所不同,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这一趋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产品的制造地将更加分散,反映在工业生产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制造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样的话语应当说也暗含出,未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基于作者对现实情况的有效把握,他显然乐观地认为中国有能力扮演好这场新型工业革命的角色,但作者同时也客观地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业所存在的种种“短板”,并因此急切建议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将更多的产品和工艺转移到制造业的高附加值领域。
实际上,随着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中国制造业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妥善的解决。而转型似乎也就成为当下发展的唯一出路。从作者书中的一系列的观点来看,未来新工业革命中,产业集群的表现将对经济的成功与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汉普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作总裁马越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今日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仅仅依赖低成本并不能长久地创造价值;必须以全球化的视角、历史性地分析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现实特点相结合。而像彼得·马什所提出的“集群制造”这一概念性模式,显然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过程。
应当看到,尽管本书是从一个非工业研究者的角度来谈及未来制造业的发展雏形,但所言明的观点所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构想。特别是作者提出未来制造业方面是从规模化生产到个性化制造这一设想,显然是有一定的丰富案例材料作为依据的。实际上,类似于这样的论述方式,也出现在作者对于其他章节的撰写方面,或许也正是由于这种立足于现实的阐述,也才能使本书被认为是一部“连专家都能发现新观点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