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5月上旬已就对华光伏反倾销案提出征收反倾销重税的初裁建议案,并正就此征求成员国意见。正是“一波未平一波起”,欧盟又宣布决定对产自中国的通信网络与关键设备进行“双反”调查。据中国驻欧盟使团估算,光伏案以及欧盟可能发起的对华电信产品“双反”调查等的涉案金额,将占中欧双边贸易总额的近 10%。面对中国的和解姿态和多番警告,欧盟为何软硬不吃、坚持升级和扩大双方贸易争端?中国企业在欧美频遭“双反”、动辄得咎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症结?
非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光伏跨不过的坎?
欧盟对华贸易摩擦再升级
5月15日,欧盟委员会原则上决定对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生产的无线通信设备展开“双反”调查。与光伏行业不同的是,如中国商务部所言,电信行业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要高于中国企业在欧盟的份额。因此欧盟单方面采取措施,执意挑起贸易战,无疑是损人不利己。既然如此,欧盟在对华贸易方面四处点火、多线出击,到底图什么呢?
需要指出,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对外贸易战略呈现新特点,即利用贸易政策逼迫新兴经济体更加开放市场,以保护欧洲企业,尤其是中高端产业的竞争优势。欧盟委员会甚至有权自行决定立案,而无需事先有来自企业的申诉。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对华光伏“双反”或许只是第一枪,未来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手段的使用将更频繁,涉案金额将更大,且将更多使用“双反”调查。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欧盟正在进行的30个“双反”调查中,就有19个涉及中国!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手段的打击对象正在从具体产品到整个行业,且更多地指向较为高端的战略性产业。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沦为欧盟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去年以来中欧双边贸易额下滑,其中欧盟对华频繁发起贸易救济所产生的破坏影响不容忽视。
面对欧盟的咄咄逼人,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再次言明中方姿态,即通过对话协商化解摩擦的立场仍未改变;但如果欧方执意启动调查,中方将按世贸规则和中国法律采取措施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由此产生的后果必须由挑起摩擦的一方承担。
动辄“双反”因欧盟拒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所谓倾销,一般指的是企业出口产品价格低于本国市场售价。由于欧美一直拒绝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所以在反倾销调查中并不采信中国市场价格,而是参考第三国、也就是所谓“替代国”产品价格作为参照。在光伏产业调查中,欧盟选取的“替代国”是印度。不同国家生产成本、各方面条件不一样,以印度市场光伏产品价格的高低作为判断中国产品是否涉嫌倾销的依据,其中的不公平和荒唐显而易见。
事实上,由于欧盟在采用“替代国”参照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今天可以用印度,下次也可以换个国家,这也使得欧盟对华“双反”经常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此前,中国光伏企业在应对美国“双反”时,也关键性地输在了没有“市场经济地位”这块牌子;美国选取泰国作为参照,便让中国光伏企业承受了超过 30%的倾销税率。
事实上,欧盟长期就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和国有企业补贴等议题对中国施压;由于双方贸易领域高层对话渠道不多,频繁动用“双反”可能意在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就中欧光伏贸易纠纷来看,尽管明面上是相关企业主动申诉,但台前幕后都不乏一些政客鼓动“惩罚中国”,为对华“双反”推波助澜,这值得中国政府和相关产业警醒。欧盟一心要拿中国光伏业开刀,并非其真的给欧盟的相关产业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害;相反,正是看中了光伏攸关中国的利害得失,有意“杀鸡给猴看”。
正是由于欧盟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才造成了中欧双方在当前的贸易地位中并不对等,中国企业经常是动辄得咎;在需要向中国施压时,欧盟便针对某一行业课以重税。先是光伏,如今又是电信,之后也许是其他产业,都可能随时成为欧盟手中要挟中国让步的“紧箍咒”,中国企业在对欧贸易中将惶惶不可终日。为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欧贸易摩擦多发的症结,中国还应据理力争,要求欧盟立即无条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废止对中国企业的种种贸易歧视。
应对贸易摩擦还应善用西方游戏规则
正是“吃一堑长一智”,欧美“双反”带给中国光伏业的除了伤痛,也有诸多良思和启示。光伏产业频遭贸易摩擦,固然有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但自身存在着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价格恶性竞争、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等问题,经不起海外市场任何风吹草动。尤其是大量中国企业出口中低端产品、一味打价格战,就很容易被外人扣上“倾销”的帽子;一些产品价廉质次,损害的不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整个“中国制造”在当地的声誉。
除苦练“内功”外,中国光伏企业还需要在“外联”方面多下功夫。海外企业应有效地利用中资企业协会的力量。由协会或商会出面参与谈判,不仅可以形成合力施加更强的社会影响力,也有助于减轻媒体和政界对于涉华贸易争端的敏感度。中国当前应当在欧美议会、政府层面多组织一些公关和游说工作,提高企业透明度;企业则应聘请律师团队,使其经营活动符合当地规范,尽可能地减少摩擦隐患。
此外,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另一个可行的应对策略是尽量推动企业本土化。以中国知名家电品牌海尔为例,海尔美国公司90%以上员工都是本地人,在法律、财务、营销、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都像美国公司一样运作,从而能够深入了解当地财税法规、市场动向和监管者要求,也就增强了企业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另一方面,毕竟能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及对华军售解禁,是当前欧盟牵制中国的两张王牌,绝不会轻言放弃;中国在向欧盟争取贸易地位对等方面还任重道远,当前不能过分指望。就现阶段来看,在应对欧盟对华“双反”方面,还需遵循现行游戏规则进行。
按照欧盟贸易法规,征收反倾销税需获得三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