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制造业迈进智能化 机器将抢掉中国人饭碗?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19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118
核心提示:

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国,工业生产占据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部分。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同时,我国的劳动力数量在未来也会有相当程度的萎缩。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终结,并对中国未来经济条件持悲观态度。作为解决方案之一,也有专家提出未来中国应当更加注重“机器红利”从而弥补人口红利消失后所带来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美国也有一些政客提出,美国应该利用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优势,打败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从而获得工业的复兴。

那么人口红利真的要消失了吗?中国和美国,谁又能更加便捷地利用到“机器红利”呢?这个问题颇值得一谈。

人口红利的真面目

传统上认为,当一个国家人口不断上升时,社会劳动力供给就会不断上升。由于纯消费的人群大大小于提供劳动力的人群,所以社会财富积累会上升,经济会持续发展。

然而这种看法首先就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这些劳动力究竟能带来多少价值。

曾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一种无厘头的看法,即“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将消失,而印度的人口红利还将持续,因此印度未来经济一定能超过中国”。这种看法之所以可笑,是因为它没有看到一个劳动力所能创造的价值,是与其接受到的教育水平直接相关的。

虽然偶尔也有小学文化的人成为高级技术人员、跨国企业创始人等等,但从整个社会平均来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能够创造的价值才越大。随着一个国家产业等级的上升,其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就越高。现在给美国空投两百万文盲,这给美国带来的不是人口红利,而是社会经济压力。因为这些人能够创造的价值水平远远低于美国平均水平,他们必须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才能在美国社会生存。

对于中国也是一样的。未来几十年,如果给中国一堆文盲或者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员,他们能够从事的工作将极为有限,其工资收入也会受限于起价值创造能力而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贫富差距极大,从而趋于不稳定。要维护社会发展,中国就要额外支付这些人的福利。这就给社会发展带来了阻滞作用,而不是红利。

因此,必须保证有着相对充分的教育,机器红利才能够生效。没有受过教育的新增人口,是社会压力而不是红利。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并不需要过分担心人口红利的消失。因为中国还有大量的人口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还在进行着产出极低的工作。与其担心未来没有人去做血汗工厂里的工作,不如加强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事高产出的工作。我们整个社会的富裕水平,不取决于未来有没有低教育水平的新生人口去从事那些如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表现的工作,而取决于我们的劳动者有没有能力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在高精尖的产业中击败国外同行。

机器的威胁

另一方面,机器的发展也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人口红利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随着计算机、电机、传感器和控制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劳动被机器取代。有人担心说机器人是不是会造成人类的大规模失业呢?当然不会。

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联合收割机的效率远远高于农民手工收割,这让社会对农民的需求量大为降低,但是也意味着单个农民的产出有了飞跃。个人工农产出能力上升以后,就能支撑更多的人脱产,从事各种服务业或科研工作。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作家、歌手、球员、科研人员的比例要高于历史上任何时期,这并非偶然。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重复性劳动后,还会有更多的人被从工农业中一些单调乏味的岗位上解放出来,从事更有趣的工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机器人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对所有的劳动者都是一视同仁的。

机器人所取代的工作,是重复性的、单调的、乏味的,换句话说就是不需要太多知识技能的。这种岗位,一向都被教育水平低下的人群占据。换句话说,未来的经济发展,对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低教育水平的人会越来越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印度那种缺乏教育的新生人群对经济的正面作用越来越无足轻重。

而这也要求我国对教育体系有更加庞大的投入和更公平的资源分配体系。只有如此,中国才能充分利用机器带来的机会。

机器给中国的挑战与机会

从前两年开始,美国就有一些学者和政客鼓吹说美国未来一定能用机器人来打败中国。比如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去年7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制造业的未来在美国,而不是中国》。作者认为,美国有着四大优势,未来能够在制造业领域将中国彻底击败。这四大优势是: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其中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其实是一回事。

很多人看过《终结者》之类电影之后,就会对机器人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机器人可以很容易地取代人进行劳动。这是不现实的。

一个由工人来生产机械零件的工厂,如果要改变机械零件的生产工序,会怎么做呢?车间主任会让技术员分解工序,然后把工人叫过来开个会,把图纸下发,让技术员讲解生产工序。这个事情可能一个小时就做完了。而机器人就没这么简单。

工业机器人进行工作,需要事先进行编程,需要把每道工序编写进入主控计算机。这就需要一些技术人员随时根据零件的需求对机器人重新编程。

因此,越是小批量,越是要求灵活制造的产品,就越依赖人工。让机器来生产这类产品,必须要采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