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上,我国核电制造业的展示十分抢眼。上海电气、东方、哈电、二重等大型企业集体亮相,充分显示了我国核电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先进水平。
就在展会开幕前夕,记者走进临港核电设备制造基地,采访了上海电气重工集团,耳闻目睹了上海电气人在打造世界一流核电制造基地过程中创造的辉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大制造”的顶级水平和能力。
临港核电基地印象
临港雄踞东海之滨,毗连杭州湾,紧邻国家一级口岸芦潮港。这里有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外海上的城市深水港——洋山港,非常有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
临港地区由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5个功能区域组成。根据上海市政府规划,到2020年,临港地区要基本建成高端制造要素高度集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效联动的“智造城”,基本建成宜业宜居、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临港核电基地就建在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
进入临港,完全没有那种曾经有过的中国重工业留给人们的印记。纵横交错宽阔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花园一样的厂区,无不透露出现代化工业园区的信息。
临港基地是上海电气特大、特重、超限设备的制造基地,其中承担核岛主设备生产的有上海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该企业是由原来的一机厂与先锋电机厂在2005年组合建立的,主要制造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还有一家是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另一家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的最后一道难关——主泵技术就在这里攻克,同时还是核级泵的生产基地。临港的三大核电制造企业与闵行核级大型锻件基地,合力构成了中国最大的核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临港核电制造基地的投资建设,不能不说是上海电气具有战略眼光的大手笔。根据集团的规划,其战略目标是成为国内核电主设备配套最齐全的产业集团,成为核电制造业技术水平最高的集团之一。临港核电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也是其继续领跑核电制造行业的重要一步。
2005年,正值我国核电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按照国家当时制定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将投资5000亿元人民币,建设58台百万千瓦级机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也就在这一年,上海电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开始了临港核电基地的建设。
2008年,临港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2009年,上海电气又一鼓作气开始二期建设,到2012年,已建成的临港重装备基地,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最大起吊能力700t×2,配有5000吨级自备码头,并配有国内一流的计量室、理化实验室,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核电主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总投资达到60亿元人民币。
今天,进入临港核电制造基地任何一个生产车间,都可以看见世界级的生产装备、实验台架。记者在第一机床厂制造车间采访时,看见两个十几米高的多功能专用机床,正在加工堆内构件吊篮筒体。这两套设备分别提供给昌江60万千瓦核电站,以及正在台山建设的从法国引进的EPR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据介绍,这种大型机床可以进行车、铣、钻、焊等多种工艺的机加工,具有世界一流的加工能力和水平。
在临港飞跃
上海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一直把核电设备的制造放在重要的位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成立了与市属职能部门同等级别的核电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核电站设备的科研设计制造工作。
上海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我国核电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有180多家工厂、科研单位投入秦山一期(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原型堆)工程,国家和企业先后投资4亿余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技术先进的工艺装置,先后研制成功的核电设备占全部设备的50%。
90年代中期,上海又担任了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2号机组的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堆内构件和1、2号机组全套控制棒驱动机构、核燃料装卸机以及一批核岛、常规岛所需的辅助设备、部分仪表设备等的制造。很多企业为了承担核电项目,又投巨资添置技术装备,在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技术储备等方面拥有了独特的优势。
可以说,上海电气的核电制造业是随着我国核电国产化实现的步伐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不仅参与了我国所有投产或在建核电站的主设备供货,也参与了多种技术路线核电站的设备研发。而真正使上海核电制造业实现飞跃的是临港、闵行基地的建成。
目前,临港基地在我国核电主设备的制造上已具备担当半壁江山的能力,在新一轮先进核电站建设中显示出充分的实力。
去年,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简称上核)的两条消息引业界关注。2012年5月29日,海阳AP1000蒸汽发生器管板第20050个深孔,在TBT专用机床上钻妥。这是上核继先后攻克百万千瓦级CPR、百万千瓦级EPR、60万千瓦改进型等核电项目蒸汽发生器管板深孔加工技术后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2011年12月28日下午,福建宁德核电工程2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发运,这是上核承制的第一台百万千瓦级反应堆压力容器,也是临港基地研制交付的第一台反应堆压力容器。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上核公司已经完全具备了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成套制造和供货的能力。
上海电气在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制造技术上,国内无人能望其项背,一机床生产基地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