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多数光伏企业所期待的,面对危机,政府应该出面挽救一把。当然,目前光伏最需要的既非是钱,也不是地,而是良好的落地政策和市场竞争环境。至于企业最终会否起死回生,也只能交给市场作裁决。
事实上,我国光伏产业在面临欧美“双反”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国内光伏市场难得的机遇。换句话说,借“双反”之风不仅可顺势推开国内市场,也能促使光伏产业整合与升级。
加速产业整合
欧盟的“双反”政策,让众多光伏企业陷入危机的同时,也倒逼国内整个光伏产业加速结构化调整和产业升级。这才是此次“双反”风波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也是光伏企业自身路径反思与竞争力再造的一个最佳时机。
“‘双反’带来光伏产业结构化调整将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种调整有利也有弊。”业内资深人士刘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最残酷的结果是有一大批企业将被淘汰,尤其是那些市场较单一、本土化战略差的企业。但同时也加速了国内光伏企业的产业化调整,使光伏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长远看来,中国光伏企业做好内功才是关键,也只有如此,才能凭借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拼出一条血路。
纵观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史,短短数年间的飞速发展令人瞠目。然而95%以上的产品要靠国外市场消化的事实,很难改变。
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市场好时,“快钱”来得容易,而一旦转冷,这种内外失衡的产业格局便一戳即倒。显然,中国光伏产业之危的根源不在于“双反”,它只是让危机提前而已。
只有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快产业整合和升级,才能真正摆脱核心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
“企业只有形成独有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立足于欧美市场,只有我国市场应用的大门被打开,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忧患才能消除。”对于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王俊朝充满了信心。
他指出,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为35吉瓦,但是截至2012年,我国的装机容量还不超过10吉瓦,这意味着未来两到三年,我国每年需增加10吉瓦的装机容量,发展空间巨大。
欧洲去年的装机容量仅为7吉瓦。如果真能够按照计划执行,同时国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和上网电价补贴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国内市场在近两年就能够起来,远超过欧洲市场规模。
王俊朝还进一步解释,之前的大部分光伏企业只是盲目地扩大产能,并不重视市场和应用,但是从一个健康的产业发展来看,这种模式应该颠覆过来,产能和市场应该是配套的。企业只有挺过这个阵痛期,才会有发展的机会和希望。
依赖政策落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企业自身要练就内功外,国内光伏政策大力推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政策能否落实到位、何时落实到位,同样是个大的前提。”
自去年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征收高额“双反”关税后,中国政府便开始加快国内市场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尤其是分布式发电已被看做国内光伏企业的“救命稻草”。
今年年初,为了配合国家的光伏产业扶持政策,国家电网[微博]公司和国家发改委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与《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征询意见稿)》。把此前每千瓦时1元的标杆电价,按资源分成4个区域分别下调为0.75元、0.85元、0.95元和1.00元。分布式发电仅补贴自发自用部分,额度为每千瓦时0.35元,并入电网的部分由电网企业按照当地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进行收购。
令人意外的是,上述出台的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仍然停留在意见稿的层面。
“现在的政策太宏观、无细则,地方政府执行时无据可依,无前例可参考,就很难落实,所以审批也难以及时。”谈话中,国家beplay规则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月海显得颇为担忧。
王月海还向记者透露:“目前这一政策还没有后续消息,具体的补贴电价、补贴的年限和结算的方式等都还不确定。所以还是希望政府能够出面救市,能尽快将之前已经发布的政策具体化,除此之外,还要有新的政策突破。”
事实上,在光伏产业发展前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出台了诸多落地政策,以扶持光伏产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