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投资将达2.3万亿元人民币,可再生能源投资将达1.8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占有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30%,前景广阔的绿色低碳市场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
据统计,2006—201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6%,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8亿吨。目前我国的水电装机、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集热面积,风电装机容量、人工造林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
科技支撑变二氧化碳“上天为害”为“入地为宝”
二氧化碳减排已成为全球性重大议题,近年来多方力推碳排放交易,试图以经济杠杆来降低排放量。在“经济杠杆”能量尚有限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往往能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成果再次验证了这一点:不但能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甚至还将二氧化碳转变成开采低渗透油的“利器”。
在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主办的“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上,中国石化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主任耿承辉说,胜利油田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装置,实现了二氧化碳的“上天为害”到“入地为宝”。
据介绍,胜利油田通过自主研发,建成的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装置,全年能够捕集、液化二氧化碳3万至4万吨,可全部用于低渗透油开发。
在油气开发中,低渗透油气藏属于难动用的储量。但是如果采用二氧化碳驱油的方法,它们可能将成为优质储量。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就是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以提高采油率。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在油和水中溶解度都很高的气体,当它大量溶解于原油中时,可使原油体积膨胀、黏度下降,还可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易于开采。此外,二氧化碳被注入地下后,约有50%至60%被永久封存于地下,剩余的40%至50%随着油田伴生气返回地面,通过原油伴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可将伴生气中的二氧化碳回收,就地回注驱油,进一步降低了二氧化碳驱油成本,也达到封存、减排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目的。
二氧化碳驱油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提高采收率10%至20%。胜利油区目前有低渗透油藏储量7.67亿吨,占总资源量的15.4%。自“九五”以来,每年新增的亿吨探明储量中,低渗透新增探明储量都在2000万吨左右。
耿承辉说,胜利油田启动的“大规模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及封存(CCUS)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属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胜利油田还在论证建设100万吨每年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工程的设计论证,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运用二氧化碳驱油项目。
企业为何对碳排放交易持观望态度
中石化的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装置之所以如此快被研发成功,并建成投入使用,是由于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也是碳排放权交易的需要。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的经验,以最小化的成本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目标。
中创碳投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认为,碳市场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目前,国家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但存在“一法、二多、三快、四少”问题。
“‘一法’是指缺少立法环境,7个碳排放试点省市,目前只有深圳市通过了人大决议,其他地方没有法律支持。由于缺乏法律支持,在碳排放交易中,企业都受益还没有问题;如果有的企业受益了,有的吃亏了,那违约等问题就会出现。目前欧盟正在建设、明确相关的法律。‘二多’是指交易平台多。碳交易对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交易平台多,都是卖方没有买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唐人虎说,对企业来说,一般要有一个明确的预期,才有相应的信心。目前碳市场缺乏明确预期,因此企业观望的多,实施的少,都处于观望阶段。
高盛中国董事总经理张懋麒对唐人虎的说法表示赞同。他说,法律环境是保证排放权交易契约能执行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地方和国家层面都得立法,执法也要跟上。
唐人虎说,“三快”是指深圳、上海、北京做的基础工作比较扎实。深圳作为我国首个正式运行的强制碳交易市场,今年6月18日已开始了碳市场的实质性交易,北京、上海今年内会启动交易。但其他几个试点城市未能如此快速推进。
“‘四少’是指交易品种少,目前交易产品只有二氧化碳。”唐人虎说,这四大特点显示出我国碳市场还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真正的蓬勃发展可能还需更多服务体系或更强制的政策要求,而且要有更明确的市场预期。
推主体,倒逼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
该如何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说,企业提高能效,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可直接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碳排放;开发、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能有力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建立。“企业自主参与节能减排行动,彰显了我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碳市场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十一五’以来,我国针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出系列政策。在这些政策措施引领下,企业加大了对低碳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大大推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但从总体看,我国企业的低碳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滞后,通过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促进形成企业低碳转型的倒逼机制,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说。
牵龙头,大型企业引领产业链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