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里,3D打印技术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新兴技术之一,甚至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的资本市场3D打印热度不减,相关概念股纷纷大涨。目前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和资本市场有哪些关联?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罗军表示,3D打印产业化的序幕才刚刚拉开,未来3D打印应用市场可能会达到千亿元。
产业前景乐观
记者:当前大众谈论的3D打印就是3D打印技术吗?
罗军:目前来看,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之前有媒体报道,称3D打印可以在一台打印机上一次性打印出一架能用的飞机,这简直是胡说。3D打印制造的只是飞机的外壳和部分金属零部件,而飞机中的精密仪器和复杂的集成电路,并不能同时打印出来。普通大众,甚至是一些媒体对3D打印技术的理解中多少都有一些被夸大的成分,3D打印并非无所不能。
记者:3D打印技术在国内发展情况如何?
罗军:目前,国内很多科研院校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部分企业也在3D打印技术应用领域有所斩获,3D打印技术正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并被广泛地运用到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重大装备、文化创意、生物医学等领域。
记者:相比国外技术,国内3D打印技术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罗军:我国3D打印在原型制造、产品直接制造方面与国际水平相差无几,在大型金属结构件直接制造方面,已超越了国际同行。
记者: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罗军:中央政府对3D打印技术等新兴产业高度重视,去年工信部就曾表示将加大对3D打印产业支持力度,不过目前仍处于摸底阶段,并无具体的扶持政策出台。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先试先行,江苏省等就已经出台了相关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军工运用广泛
记者:据了解,我国的歼-15、大飞机都采用了3D打印技术,3D打印在军工领域应用情况如何?
罗军:相比消费和制造领域,我国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是国内目前运用最多的领域。相比国外定制,运用3D打印生产部件时间、金钱成本都更为低廉,并能满足军工类产品独特性生产要求,同时也更加符合军事领域保密性的要求。
记者:尽管各方面显示,3D打印产业的前景非常光明,但任何产业的发展绝不会一帆风顺,制约3D打印产业的因素有哪些?
罗军: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材料产业相对滞后,成为制约3D打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外3D打印的材料已有100多种,而我国国产材料仅几十种,许多材料还需依赖进口,价格相对高昂。同时,国内材料的技术工艺也很难达到与国外相当的水平。其次,国产装备性能以及稳定性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此外,目前3D打印总体成本还比较高,和普通消费者还有一定距离。
记者:未来3D打印是否有可能逐步替代传统制造业?
罗军: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出我们设计出来的任何东西,但它打印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就能实际应用。比如,3D打印技术打印出的杯子虽然一定是杯子,但我们不能用来喝水。用来喝水的杯子要考虑到材料是否环保,而且打印的产品造价肯定远远高于传统方式制造的杯子。更重要的是,3D打印所制造的飞机、汽车、手枪等只是外观相似的模型,其内在的电子元器件和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是不能一下子打印出来的。想取代传统制造业,3D打印还需克服材料、质量检测、成本三个瓶颈。不过,3D打印技术依然是一项前沿性、先导性很强的技术,可以实现传统制造业转型。
联盟推进产业
记者: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成立的初衷是什么,对于行业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罗军:联盟成立之前,国内3D打印企业和科研单位大多各自为战,不了解市场需求,不注重沟通合作,造成了整个行业的闭塞,不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联盟的成立,可以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合力。联盟计划重点推动三大工程,一是发起组建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举办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搭建中国3D打印技术与世界同行间的对话合作平台,整合全球3D打印技术的资源,共同推进3D打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集中国内3D打印技术的优势资源,组建国家级3D打印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园,在国内主要工业城市推进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工程;三是吸纳100家传统制造业企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园区进入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率先分享3D打印技术,促进3D打印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
记者:有媒体报道,我国3D打印技术产业三年有望实现百亿市值,这个市场规模是怎么估算出来的?您认为合理吗?
罗军:这个数据是我们于今年1月在成都举行的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第三次理事会议上提出来的。今年,我们将正式在国内启动3D打印创新中心,三年内至少启动10个创新中心。联盟将和当地政府共同组建3D打印技术产业推进理事会,要求地方政府推荐80-100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用户)加入,利用3D打印的专家技术资源优先改造和提升当地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与用户结合,科研与市场结合,能够很快促进3D打印技术产业化。同时,我们还将亚洲制造业协会、全球节能与beplay规则 汽车峰会、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的平台打通,进一步促进3D打印技术在更大范围的运用。按照我们的设想,3年时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