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时日已久,但在核心技术与社会认可程度上,仍与进口机器人相差甚远。2015年,国产自主品牌所占份额仅为整体市场的8%,在2016年7月所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这样评价:“机器人行业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倾向,行业已经过热”。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国人对国产机器人的不信任、不认可,阻碍国产机器人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
1. 初期骗补等乱象丛生
在我国机器人发展初期,国家、政府出台了大量补贴、鼓励政策,用以帮助机器人企业快速发展。在庞大的国家政策红利之下,不少投资者看到了“生财之道”。在此背景之下,大量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
在数量多的背后,隐藏的是质量的危机。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环节都有企业骗补的行为。在制造环节,2015年开始实施的针对机器人的首台(套)(一般是指经过创新,其品种、规格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突破,具有知识产权但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首台装备、部件等)产品补贴,就常被不良企业钻空子。
虽然首台(套)政策是有门槛的,产品需要各种检测报告等背书,但由于技术复杂,不少地方政府并没有辨识的能力。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利益驱使和首台(套)数量的限制下,一些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多个公司,申请首台套项目资金,一个公司每年或可申请10台(套)补贴,但如果是十家公司,则100台(套)产品都可享受这项补贴。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卖1000台产品赚的钱不如人家100台。”
此外,一些企业买“白牌机”(无商标)进行贴牌销售,或者利用自己厂生产线技改,来获取地方政府的补贴,已是圈里公开的秘密。【以上三段内容摘录自 360图书馆】
现状:在16年发布了新的机器人产业补贴政策后,骗补等显现已得到明显改善。
在6月28日召开的中国(广州)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工信部有关领导就曾组织与会企业和专家召开闭门会议,讨论一份名为《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的文件。
知情人士透露说:当时工信部人士曾表示,出台这份文件,意在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摘录自
OFweek机器人网robot.ofweek.com)
2.核心技术的缺失
对工业机器人有所了解的朋友,肯定也明白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等部件于机器人的重要性。在骗补等乱象之外,另一严重的问题,便是核心零部件产业所存在的短板。
从结构上看,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本体、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组成。目前,除本体外的三大关键部件中,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严重受制于人,基本没有议价能力,以致整机制造成本与进口整机倒挂。
以占机器人整机成本最高的减速器为例,目前精密减速器市场大半被日本企业占据,中国在精密减速器国产化方面虽出现了一批企业,但在2015年,依旧有75%的精密减速器从日本进口。在伺服电机方面,国内公司的整体份额低于10%;在驱动器上同样如此:国内80%的驱动器需要从欧美和日本进口。
由于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分别占机器人整机成本的35%、25%、15%,导致中国机器人企业生产成本畸高。【摘录自360图书馆】
现状:2015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当时超过400家国内机器人企业中,其中研究减速机的企业只有13家,而在行业普遍认为比较关键的“RV减速机”研究上取得初步进展的只有5家。虽然在之后的时间中,从事减速机等核心部件技术研究的企业有所增加,但仍未能改善无法替代进口产品的现状。
3. 猜想:习惯性思维 用户的不信任
除产业低端化之外,目前影响国产机器人占有份额的因素,也少不了用户的惯性思维。
很多用户因为某一段时间或是某一家国产机器人企业质量、效果的不达标,便对国产机器人进行了全盘否定。这就导致了一些专心研究开发技术的“良心”企业,没有办法获得用户的支持。
市场接受率低,利润较少,可能会导致真正有所作为的企业丧失信心,财务紧迫。最终导致企业无法维持。
改善:
我们在质疑国产机器人质量效果的同时,也因适当的给出鼓励与支持。理性分析,正确判断。
本文仅代表单方面观点,如有其它意见欢迎提出、交流。
了解更多请前往:
中国机器人网
阻碍国产机器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7-06-19 浏览次数:296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