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和技术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和应用技术变化并不大,大多数工业机器人用于完成重复性、简单枯燥的,甚至危险的工作。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有产能、产量需求的规模化生产中,比如汽车、电子、食品饮料等行业。由于汽车工业规模效应明显,汽车行业一直是工业机器人应用*广泛的行业。从去年开始,由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增加,电子行业变成了工业机器人的*大的用户。同时,机器人也应用于食品饮料、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等传统行业。
应用方面,未来物流和零售行业由于对人力的需求高,产业规模发展快,将成为机器人新的应用领域。无论是仓库还是物流行业本身所需要的分拣工作;无论是上货、补货还是零售货架管理,都是适合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因此物流和零售行业将是下一个发展的新兴行业,也是机器人从工业向服务行业渗透的开始。
由于老龄化和不断提升的人工成本,在欧洲,对于机器人的需求从大型工厂逐步向中小型工厂甚至小作坊企业渗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生产特点是小批次多品种,生产过程要不停的切换,使用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将耗费过多的切换时间。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小型灵活的产品,机器人的易用性是关键。
如果和计算机产业发展类比,目前工业机器人还处于“巨型机”阶段,机器人的“个人电脑”时代还没有到来。回顾计算机从发明到普及的历史,价格降低、体积减小、应用易于操作并且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是*终使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入千家万户的三个重要因素。类似的,成本、人机协作安全性、易用性是机器人从工业渗透到其他领域的限制因素。在机器人从工业向消费领域渗透的过程中,人机交互是制约机器人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从工业还是其他场景,机器如何与人更好的交互?在工作和生产过程中更好的协助人去完成工作?人工智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可能性。在人机交互的可靠性方面,技术上目前还有待突破。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现在工厂里的机器人能够分毫不差的执行指令而不犯错,是因为工程化的设计、安装、调试,需要通过指令在生产线上操作。而未来的理想状况是,机器人能够像学徒工一样,通过更自然的方式与人交互,能够在人的指导下从学徒工变成熟练工。
对于服务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机器人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各自将承担什么样的定位?两者之间更大的可能性是合作。无论是美国互联网巨头还是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并不具备工业制造方面的实践经验;而机器人制造企业不擅长做网络基础平台。作为设备提供商,工业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对所服务的产业具有专业知识,涉及到具体的制造工艺领域,工业机器人公司有几十年甚至更久的历史积累,这与互联网公司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未来工业机器人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从不同的角度为制造业提供解决方案,相辅相成。
本文来源:网络,仅做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下一篇:工业机器人竞争已走入“软件决定”时代
- 上一篇:机器人的眼睛--视觉系统